徐大椿自敘
醫,小道也,精義也,重任也,賤工也。古者大人之學,將以治天下國家,使無一夫不被其澤,甚者天地位而萬物育,斯學者之極功也。若夫日救一人,月治數病,顧此失彼,雖數十里之近,不能兼及。況乎不可治者,有非使能起死者而使之生,其道不已小乎?雖然,古圣人之治病也,通于天地之故,究乎性命之源,經絡、臟腑、氣血、骨脈,洞然如見,然后察其受病之由,用藥以驅除而調劑之。其中自有玄機妙悟,不可得而言喻者,蓋與造化相維,其義不亦精乎?道小,則有志之士有所不屑為,義精,則無識之突有所不能窺也。人之所系,莫大乎生死。王公大人,圣賢豪杰,可以旋轉乾坤,而不能保無疾病之患。一有疾病,不得不聽之醫者,而生殺唯命矣。夫一人系天下之重,而天下所系之人,其命由懸于醫者。下而一國一家所系之人更無論矣,其任不亦重乎?而獨是其人者,又非有爵祿道德之尊,父兄師保之重。既非世之所隆,而其人之自視,亦不過為衣服口食之計。雖以一介之微,呼之而立,至其業不甚賤乎?任重,則托之者必得傳人;工賤,則業之者必無奇士。所以勢出于相違,而道因之易墜也。余少時頗有志于窮經,而骨肉數人疾病連年,死亡略盡。于是博覽方書,寢食俱廢。如是數年,雖無生死骨肉之方,實有尋本溯源之學。九折臂而成醫,至今尤信。而竊慨唐宋以來,無儒者為之振興,視為下業,逡巡失傳(逡,音ㄑㄩㄣ,「退」之意。逡巡,「后退」之意),至理已失,良法并亡,惄然傷懷(惄,音「逆」,饑餓之意),恐自今以往,不復有生人之術。不揣庸妄,用敷厥言,倘有所補所全者,或不僅一人一世已乎?
(乾隆丁丑年七月洄溪徐大椿書于五山之半松書屋)
徐大椿簡介
作者徐靈胎(1693-1771),名大椿,一名大業,晚號洄溪老人,清·吳江人。大椿生有異稟,聰強過人,先攻儒業,博通經史,旁及音律書畫、兵法水利。中年時因家人連遭病患,相繼病故數人,遂棄儒習醫,而取家藏醫書數十種朝夕披覽,久而通大義。更窮源極流,自《內經》至明清諸家廣求博采。自此醫道日進,難易生死,無不立辨,怪癥痼疾,皆獲效驗。
徐氏曾二次應召入京。乾隆二十五年,大學士蔣文恪病,朝廷召請海內名醫,大司寇秦蕙田首薦徐靈胎,進京診治。乾隆三十六年,再召入京師治病,但自己感到年老力衰,攜棺上京,最后確其所言,病死京中,由其子扶棺而回。
徐氏著作尚有《難經經釋》、《傷寒論類方》、《醫貫砭》、《神農本草經百種錄》、《蘭臺軌范》等。
晚年筑室七子山,隱于洄溪,卒年79歲。
目錄
|